English

消除历史名城的现代化危机

1999-04-16 来源:光明日报 侯仁之 李孝聪 我有话说

从1982年国务院命名24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全国被正式认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达到99座。10多年来,介绍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书籍出版了许多部,但由于体例不一,内容侧重不同,致使广大读者难以对这近百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特征、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和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关系等有清晰的认识。如今,由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罗亚蒙先生主持,全国10所著名大学和有关部门共1000多位专家、领导参与编纂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的出版,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事业的一件大事。

中国的城市有上千座,每一座城市都各具特点,但是够得上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城市,必须符合标准,即:(1)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2)文物古迹主要分布在市区和近郊,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3)有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为了从整体上来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设置了城市概况、历史大事、杰出人物、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当代建设等6个大类,每类之下再分立条目。纲目的设置紧紧扣住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特征,克服了过去这类书典体例松散不一的缺点。例如:第一大类“城市概况”设置“城市特点”条目,展示了每座城市在国务院批件中确定其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依据,并提纲挈领地阐明了其独具的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当前的经济产业特点。这个条目向读者揭示了每座名城“金榜题名”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评定的依据是当时城市职能部门会同各方面的专家,根据当时城市所具有的特征申报评审的结果,无论当今还是将来,人们都可以继续用这些依据去衡量那座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是否真的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去做了?作为评定标准的名城独具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否还存在?名城有哪些方面的发展?时过境迁,人们或许对之已经淡忘,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则能适时地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该辞典的内容全面,详实可靠,它没有像过去常见的那类图书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名胜古迹加以介绍的层次上,而是用这些条目来“勾画出城市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历程”,因此对“改造山川和自然灾害等方面”也有所记录,“突出科学、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推进和阻碍社会发展的事件都酌情收录。特别是当代工农业、交通通讯、商贸旅游、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数据,使本辞典不但具有比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较丰富的文化含量和品味,而且与当代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密切结合。有资可询,有案可稽,有教以训,有绩以扬。

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这是一对既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历史名城如果仅仅停留在昔日的建筑景致与氛围中,而不发展建设,城市必然缺乏活力,不能适应现代化都市的需求,也不能更广泛地为名城的保护提供资金。但是,倘若名城的改造与建设全然不顾城市原有的历史景观和文化风貌,大量拆除有传统风格的建筑,代之以不和谐的现代楼群,名城因此失去其综合特征而名存实亡,那么名城原有的知名度会大大降低,也必然会使原本以名城知名度而吸引的外资流失,同样是有碍于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有害现象。而当前,后一种危机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更显突出,尤其令人担忧。我们在与一些主持名城工作的当地同志们交换意见时,发现他们对所领导的名城究竟有哪些值得保护的内涵,以及怎样开发,所知并不甚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的出版,为每一座名城所应保护的内容,分门别类给予介绍,这样就可以使名城今后的保护和发展建设规划减少许多盲目性。(侯仁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孝聪:北京大学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